logo1
《阳明文化研究》创刊号
 

微信图片_20231128092106.png

 

近十年来,阳明文化在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各类活动此起彼伏,成果层出不穷。与此同时,涌现了不少研究王阳明的专业学术刊物,诸如贵州大学中国文化书院主办的《阳明学刊》、贵阳学院主办的《阳明学研究新论》《王学研究》、武汉大学与贵阳孔学堂合办的《阳明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与泰州市人民政府合办的《泰州学派研究》等,为推动阳明文化的发展和传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近来,赣南师范大学李晓方教授主编的《阳明文化研究》创刊,非常值得庆贺。《阳明文化研究》是江西省第一部以阳明文化为主题的学术专刊,由中国明史学会主管,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赣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共同主办,由中国书店出版,暂定每年出版一辑。主要刊登王阳明生平史实、阳明心学与阳明学派、王阳明与地域文化、王阳明史料的发掘整理等方面的研究文章,同时也兼顾书评、综述等方面的佳作。


882bbd26de15f9fb9148b5a3511faf82.png

《阳明文化研究》第一辑由六个板块共十七篇文章构成。

“王阳明与阳明心学”是阳明文化的构成主体,历来是研究的重点。首先,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是阳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导向。张显清教授认为阳明心学“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的本体论、“知行合一”的认识论、“万物一体”“亲民”“安民”的社会历史观、“致良知”救世道路,对精神与物质、思维与存在即社会关系,历史演变等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虽然是头脑倒置、本末颠倒,但若细心地剥离其唯心主义外壳,也能发现其“合理内核”。黄明同以马克思主义立场、方法为基础,以阳明学的当代意义为落脚点,讨论了日本明治维新对阳明学的接受,梁启超、孙中山等在日期间受阳明学的影响。其次,关于“知行合一”的讨论。方志远教授认为,要避免对“知行合一”的误读,需要从四个层面进行解读:重在“行”;“知”既是对事物的认知,更是“良知”;所谓“知行合一”就是“致良知”;还要“践之以行”。张朋华认为,从自在本体、自觉功夫、自然本体三个层面分析“一念发动处即是行”与“知行合一”的关系,可以更好的理解王阳明思想的宗旨。

近年来,阳明后学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陈时龙的《诗以寓教——明儒罗洪先〈六谕歌〉的传播》一文,对太祖朱元璋提出的“圣谕六条”的流行及变迁过程,尤其是罗洪先将其改编为《六谕歌》进行了分析和讨论。泰州学派提出的“觉民行道”思想对后人影响很大,李伏明的《理想与现实之间:颜钧及其“百姓日用即道”与“开心遂乐论”新探》一文认为,颜钧试图以“开心遂乐论”挽救世道人心,改造世界的思想,冲击了当时的政治社会秩序,被当政者视为异己给予打击。解扬的《晚明的“王阳明为当世荀卿”说及其思想史意义》从骆文礼的“阳明比附荀子”说进行讨论,认为此说实则以荀卿立说而已,但因其学识不精,难以提出可靠可信的见解。牛磊则从王龙溪的内丹学、易学、良知学出发,讨论其良知即金丹、致知即还丹的内丹思想要旨。

由于阳明一生郊游甚广,行迹遍布,对各地文化影响较大,相关研究成果也很多。李晓方与张志鸿对福建龙南玉石岩王阳明及其僚属8人10方诗文碑刻的形成过程进行了考辨和分析,认为这些碑刻的形成过程,折射出了阳明的惯习雅兴、行动轨迹以及赣州知府邢珣与王阳明及其部属之间的某种沟通与交谊方式;华建新讨论了王阳明出生地“瑞云楼”的前世今生,认为认识和走进王阳明心灵世界、解读王阳明的生命历程,瑞云楼是绕不开的文化符号。龚文瑞以《王阳明全集》为基础,结合《上犹县志》及地方史料,考订了王阳明与上犹的相关史实,对阳明平定横水谢志珊、桶冈蓝天凤乱两场战事的过程及影响进行了较详细的考证。张山梁认为福建阳明学有别于其他地域学派的地方在于“朱王会通”,并从二者治理漳郡、后学门人互通共融等层面进行了阐释。

阳明学与域外阳明学比较研究是近年研究的一个重要主题。钱明教授以王阳明、韩国李退溪为对象,从比较思想史的角度讨论了近世东亚的圣贤像及其成圣工夫论。认为李退溪强调的是圣人之学,而阳明强调的是圣人之志。一则强调个体的主体性、随遇成务的灵活性,一则强调君国的主体性、以敬为主的真实性。退溪的《圣学十图》可说是儒家知识论与道德论、实践论的完美统一。从政治意义上说,二者的圣人观一则强调德性实践与平等,一则强调德性知识与精英。

在关于阳明史料整理方面。郭诺明以生平与学术思想为大略,整理了章潢的年谱。李平和武文颖对隆庆初年赣州崇义县王文成公祠所存的两块碑刻进行了考释。认为此二碑刻折射了明朝尚盛时,士大夫对王阳明的看法及王阳明评价中的舆论力量,是王学转向复兴的历史见证。另外,本书还就日本学者冈田武彦《王阳明纪行》一书的中文本发行,对吴光先生进行了详细访谈。

本书由中国书店出版社出版,收藏于孔学堂图书馆五楼阳明文献专架,索书号为:B248.45/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