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何俊教授的新著《本心与实学——陆象山心学的展开》出版后,引起了学术界的持续关注与讨论。南京大学翟奎凤教授在《中华读书报》上发表相关书评。
原载|《中华读书报》2025年8月6日。
《本心与实学:陆象山心学的展开》何俊 著
上海人民出版社丨2025.06
何俊先生《本心与实学:陆象山心学的展开》从“立心”“发明”“辩学”三个方面对陆九渊的学术思想、人生交游作了全面立体深入的论述,在很多方面发前人所未发,是目前陆九渊研究最为深入的一部著作。
“立心”部分,可谓是尊德性。后人将陆九渊与朱熹相比,多认为陆九渊以发明本心、尊德性为先,而朱熹则更重视道问学。作者的新见是将本心与实学密切关联起来 ,作者指出:“作为构成宇宙中心的主体性存在,由于唐虞时代为之背书,本心便不是一个空洞的抽象概念,而是涵摄着全部并具体表征为‘道义’的历史意涵。这些意涵随着本心面向事情而兴发形成实学,从而成己成物,创造出唐虞三代文明,周朝文胜于质所带来的衰败则从反面印证了本心与实学的根本性与重要性。”(第35页)这一重要论断和思想视域,是之前陆学研究未能充分揭示的。当然,就作者本人的思想来说,何先生早在《南宋儒学建构》第四章中就指出陆九渊的实学向度,强调象山“事外无道,道外无事”的实学精神,然而该书并未引述到象山“唐虞三代实学”之论。比较而言,《本心与实学》更加突显了实学的政治向度、王道尚朴的精神,警惕文胜于质之弊;徒事言说容易流于浮华,要言行合一,这也是孔子“ 刚毅木讷近仁”的体现。
“发明”部分,主要是讲道问学。认为象山不读书,这是对象山的误解。象山读书,确又与朱子不同。象山不屑于字词考证、章句训诂,其读书是涵泳义理、发明本心、涵养德性。作者对象山读书法、解经法的分析很细致,令人耳目一新。
“辩学”部分,最精彩的是“攻朱子”部分 ,也是全书重要亮点,我认为这部分最能展现作者史论结合、知人论事、入情入理的大家手笔;作者对朱陆之争复杂性的还原,对其细节的刻画与推理,非常接近历史的事实真相。一般觉得朱子好辩,我们看到象山比朱子还好辩。象山出道的时候,朱熹主导的学术思想文化格局正在形成。他对朱熹的批评,有学理、道义之争,是否也有未能免俗的意气之争?我们看,当学生劝象山“各自著书,以待天下后世之自择”时,象山说,“天地间有个朱元晦、陆子静,便添得些子?无了后,便减得些子”,“汝知之否?建安亦无朱晦翁,青田亦无陆子静”。这些话颇有禅味。当朱熹发出“各尊所闻,各行所知亦可矣,无复望其必同也”的“停战”呼吁时,象山还深感不快。我们能想象陆九渊非常喜欢处于辩论的状态,可谓是愈辩愈勇,越辩越精神。作者认为“如果细加体会,象山一方面是努力剔除作为个体的朱元晦与陆子静的存在,将他对朱子的攻斥定位在讲明宇宙与人世间的一个普遍的道理,而不是个人的争胜,另一方面强调讲明这个道理的最有效方式,既非‘各自著书’,更非‘各尊所闻,各行所知’,而恰恰在‘辩论’”(第186页)。象山以辩论为讲道、修道的方式 ,也可以看出他对自己“得道”、自认为占据真理的自信。然而这种好辩精神,与象山本人所推崇的“古人质实,不尚智巧,言论未详,事实先著”及孔子“刚毅木讷近仁”的精神是否有矛盾呢?
曹立之是激化朱陆矛盾的重要导火索。曹立之曾跟陆九渊学习,后来又跟朱熹学习,因为心理问题导致三十七岁就去世了。朱熹、陆九渊都借曹立之说事,潜在地都指责对方学理不正,加剧了其病情。陆九渊认为每次与曹立之交谈后,其病情都会缓解很多,后来叛逃师门,跟随朱熹后,不久就死了。朱熹则认为,象山疗来疗去,实则加重其病情。作者对此解剖非常细致,为我们窥见朱陆之争的深层问题打开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视角。
总之,《本心与实学》一书,让我们看到了陆九渊思想的多面性、立体性,很多细节的揭示、阐发,以小见大,非常有意思。应该说,到目前为止,这是研究象山学最为深入的一部著作。同时,本书通过象山,也给我们打开了朱子学的一些新面向。由此,未来研究宋明理学、研究陆九渊和朱熹,何先生这本书是绕不开的。
(作者为南京大学哲学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