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阳明心学与文化力量:跨时空的对话与当代启示——2025阳明心学大会主旨发言与稽山论道侧记
 

10e917d8-1873-43f4-9f8d-6f5b3b161849.png


2025年10月31日,以“阳明心学与文化力量”为主题的2025阳明心学大会在绍兴隆重开幕。本次大会由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哲学史学会与绍兴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开幕式上全球顶尖学者,通过主旨发言与“稽山论道”两大核心学术活动,展开了一场跨越历史与地域的思想对话,深入探讨阳明心学的当代价值与文化力量。

主旨发言

心学智慧的现代性阐释

在南开大学哲学院院长干春松教授主持的主旨发言环节中,两位学者从不同维度揭示了阳明心学的深层内涵。

 

 48887e1c-05a8-40a1-a35c-7f9ff4b37cf9.png

 

南开大学哲学学院院长、教授干春松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王中江教授以《王阳明心学智慧的影响力和内在力量》为题,提出王阳明是“人类的教师”与“刺猬型哲人”的崭新论断。他指出,阳明心学以“致良知”三字贯通其哲学体系,不仅推动了中国心灵哲学的发展,更重建了儒家的普世价值。王阳明将道德人格与实践人格的统一作为人生追求,其“知行合一”思想强调内在良知必须通过实际事务的“磨练”来验证,这一特质使其成为体认与体证型哲学家的典范。

 

 d16cf3d0-b8df-4c40-ac95-8953d51015bd.png

 

北京大学高等人文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王中江

 

 5a996aa0-51e5-4c22-95f4-568fce149fa8.png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学院教授谢林德

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教授谢林德(Dennis Schilling)则通过比较王阳明与章太炎的思想,解析了自我意识与知识确定性的哲学关系。他指出,王阳明通过“内省”方法构建的认知体系,使自我意识成为知识确定性的基础。这种基于“知行合一”的认知模式,不仅为道德实践提供确定性,更展现出比科学认知更深层的实践力量。谢林德认为,阳明心学是一种“有我”的哲学,其核心在于将通天学问应用于人事之中,实现知识的实践转化。

 

稽山论道

朱子学与阳明学的跨时空对话

 

在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教授主持的“稽山论道”环节中,张学智、张志强、黄勇、何俊等知名学者围绕三大核心议题,展开了深度的学术交锋与思想融合,杨国荣教授作精彩点评。

 

2522729a-34fd-489b-b205-335b43c9fce7.png


1.“性即理”与“心即理”:本体论的殊途同归

复旦大学何俊教授指出,朱子的“性即理”以“格物致知”为实践路径,强调通过知识的积累达至豁然贯通的境界。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志强教授进一步阐释,朱子的“理”是事实与价值不二的理,体现了中国思想史上“道”在自然与社会中的贯穿张力。

北京大学张学智教授则强调,阳明“心即理”的思想直面时代问题,将道德置于空前地位,要求知识理性归着于道德理性之下。香港中文大学黄勇教授为阳明学的“反知主义”误解辩护,指出阳明并非排斥知识,而是强调良知对知识的引领作用。

华东师范大学杨国荣教授总结认为,两种路径分别代表“认知拓展”与“内在涵养”的互补取向,共同构成儒学的完整面向。


2.“新民”与“亲民”:经典诠释的实践分野

在对话中学者们对《大学》“亲民”与“新民”的诠释差异进行了深入辨析。何俊教授从文献依据与时代背景论证了朱子“新民”的合理性,强调其寄托了通过知识更新实现民众觉醒的期待。张学智教授则坚持《大学》古本的“亲民”原意,指出阳明从实践者角度强调整体性感通,教化仅为其中一环。张志强教授以“因果同一”与“从因至果”概括朱王的思想差异,认为二者是功夫路径而非义理层面的对立。黄勇教授通过与亚里士多德美德伦理学的比较,指出阳明的“亲民”既包含外在福祉关怀,也注重内在德性成长,展现出更全面的伦理视野。


3.“知行合一”:辩证统一的实践智慧

关于“知行合一”的讨论将对话推向高潮。张学智教授强调阳明思想中知行的“同一性”,张志强教授则从朱王不同的身份特质出发,解析二者对“行”的理解差异。黄勇教授指出,阳明将“一念发动”处即视为“行”,大大拓展了实践的概念范畴。何俊教授以“孝”为例,说明阳明重视“心”的根本作用,而朱熹更注重道德理念在行为中的落实。杨国荣教授最后阐明,“知行合一”的“合一”是动态的相互关联,知需落实于行,行要自觉于知,二者在互动中实现辩证统一。

 

0e5c2827-e0cc-46da-888f-465d74e4c2d8.png 

 

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董平

 

 b4b0e384-a100-4c85-b255-f7919aeb8a45.png

 

华东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哲学史学会会长、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杨国荣

 

 e0d46e91-d224-46f0-87cf-68a7a10ad0fd.png

 

国际儒学联合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国学研究院教授、中华孔子学会副会长张学智

 

 711a9b5e-705a-41b9-9507-20b4df7f1565.png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所长、党委副书记、研究员,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副会长张志强

 

 b0d936c5-4c4d-4c7f-8836-5014ff46a9cb.png

 

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荣修教授、复旦大学哲学学院复旦特聘讲席教授、北美中国哲学家协会前任主席黄勇

 

 2a42ee8e-f9b8-4988-bc52-c56d3d896a68.png

 

复旦大学特聘教授、全国朱子学会副会长、中国哲学史学会常务理事何俊

 

学术交锋中的文化力量

 

本次大会通过主旨发言的深度阐释与稽山论道的多元对话,充分展现了阳明心学的当代生命力。学者们不仅厘清了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学理差异,更在对话中揭示了传统文化对现代问题的回应能力:

在人工智能时代,阳明心学为科技伦理提供了“良知引领”的哲学基础;

在社会治理领域,“知行合一”思想为基层实践注入了行动智慧;

在全球文明对话中,心学的“万物一体”观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东方智慧。

董平教授在总结中指出,朱子之学如登山,循序渐进;阳明之学如照镜,反观自省。二者路径各异,却共同追求人格完善与社会良序。今日之论非争高下,而在明互补——以朱子之学的严谨格物致知,以阳明之学的自觉致良知,方能形成应对时代问题的完整智慧。让心学思想从典籍走入现实,这才是先贤留给我们最珍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