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陈来:观看《心传》话剧后的讲话
 


79bab174-814e-4c31-b253-e8ec6867ab46.png


首先祝贺大家!我这里不能叫总结发言,只是随便说两分钟。说三句话。这个剧是讲了王阳明的一生,我从哪儿讲呢,从它的起点讲。起点呢就是他11岁跟他父亲到北京,他家里请了私塾老师来教他。他跟他的私塾老师就有一个对话,这对话照年谱记载就是说王阳明问:“何为第一等事”。“何为第一等事?”结果他老师说,那当然是读书登第,登第就是考中进士。他不以为然。老师说那你说什么是第一等事?他说读书做圣贤,他老师大吃一惊。这是第一个版本,就是年谱里面的正式的、比较学术化的版本。

王阳明的故事,像我们今天讲的他这一生的故事,在明代的后期就变成一种民间流行的传奇,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冯梦龙那本《王阳明先生出身靖乱录》。我刚才讲的这个故事,在他的那个《靖乱录》里面,有点调整。他是说王阳明问“何为第一等人?”本来那个年谱里面讲“何为第一等事”,但是在这个《靖乱录》里边,他说“何为第一等人?”应该说这两个命题还是不同的,因为“事”一定在一个有限的时空的一个点上发生的,但是“人”是涉及到这个人的整体,他的精神,他的人格,所以应该说这个问题更不好回答。这是第二个版本。

第三个呢,我讲的第三个版本,就是近年来有一位瑞士的现象学家,他花了大概有30多年研究王阳明。这个人的德文的名字叫做Iso Kern,翻译成耿宁,就写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名字叫什么?叫《人生第一等事》,这第三个与前两个不同,就是你说何为第一等事是讲“事”,何为第一等人是讲“人”,这第三个是耿宁对少年阳明提问的解读,把它具体化为“人生”。

我在想,这三句话对我们大家应该是有启发的。按照第一个讲法,什么叫第一等事?就是我们台上这些演员同学,可能你小的时候,你的老师在你十岁的时候,也是说考上清华、北大就是第一等事。是吧?没错,这话说错了吗?应该也没有错,引导大家好好学习、努力考出最好的成绩。但是这个还是不很够的。尤其是我们大家已经考上了清华北大、现在学校里面待了好几年的同学,就知道考上清华、北大只是一等事的开始,不是那个一等事的全部。所以王阳明反对以读书登第为第一等事,是有其道理的。他的第二句话就更有意义,就是人不仅仅是要做第一等事,还要做第一等人,这“人”就涉及到他精神的全面发展。那么第三句话讲的人生更具体了,就是人和事,我们要在一个整体人生里边来看它的意义。

所以我想,回到我刚才说的这个起点,这起点就是问“何为第一等事?”到最后几种版本合起来,我想王阳明他自己,他一生的回答应该是人事合一。不仅仅讲做事,也不仅仅讲做人,应该是人事合一。当然他本身并没有提出这个命题,他的原生的命题是知行合一。但是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王阳明的主张是让大家不管是做事还是做人,在事上磨练,使两者达到完美的合一。

我就说这几句,谢谢大家。再次祝贺大家。

 

陈来

2025年11月1日在清华蒙民伟多功能厅观看《心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