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go1
五省连心学阳明!阳明行迹地协作平台在绍兴签约成立
 

10月31日,2023阳明心学大会在绍兴召开。阳明先生一生跌宕起伏,足迹遍布贵州、江西、福建、浙江、广西、江苏等地。当天上午主会场上,在全国阳明学研究专家及全国阳明史迹地、行迹地单位代表等400余人的见证下,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院长董平、贵阳孔学堂文化传播中心副主任肖立斌、赣南师范大学王阳明研究中心主任李晓方、福建江夏学院阳明学研究院负责人王永年、广西王阳明研究会会长王梅林,五家发起单位负责人在主席台上签订了阳明行迹地协作平台合作协议。

“五地是辐射核心,目的是便于各地阳明研究者,从阳明行迹地协作平台上,更清晰地了解、研究、传播阳明学、阳明后学。”浙江省稽山王阳明研究院副院长、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钱明教授表示,合作协议的签订是一次产学研游的结合,倡议共建阳明行迹地协作平台,建好后,加入的各地学者,通过平台可以查看电子地图,也可以联系专家学者进行讲解。阳明行迹地协作平台是创新性解码阳明文化基因、发展阳明心学的实践。

五地打造

阳明文化辐射中心

“阳明先生一生行迹地很多,但是绍兴作为他的故乡,有两个‘最’,一是生活时间最长,二是讲学时间最多。今天我们把阳明心学照着讲,集合着讲,就是做到两个创,做到两个集合,不断推动阳明心学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肖立斌作为“阳明行迹地”五家发起单位的代表,在大会上介绍道,阳明先生一生行迹地最有代表性的是浙江、贵州、江西、广西、福建。“王阳明立德、立功、立言的瞩目成就,与这五个行迹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代表性行迹地的地域文教影响深远,今日五地代表相聚在此进行签约,真正促成了文化层面的‘五位一体’发展格局,未来五地将共同发力、多点开发,努力打造文化共同体、学术共同体与责任共同体,汇聚起阳明心学文化传承发展的强大合力。”

“在这里我们以心学为载体,以绍兴为窗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讲好阳明故事,唱响中国声音,可以使更多人,尤其是关注阳明文化的外国友人,更真切地了解中国,了解绍兴,留下现代、美丽又充满希望的印象。”在肖立斌看来,绍兴是一座集传统与现代于一体的城市。他说,依托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底蕴,绍兴的历史古迹、文化街区都保护得不错,文商旅融合的发展势头也足,是将历史文化资源用活、用美、用强的生动案例。

“学院派”和“草根”

来者不拒

“可以用地域性、兼容性、开放性、平等性这四个‘性’来概括阳明行迹地协作平台的特点。”钱明是当天下午阳明心学大会分会场“阳明行迹地协作交流会”的召集人。钱明祖籍绍兴,研究阳明学已有30多年,1986年、1996年他两次参与日本阳明学大师冈田武彦等人组织的王阳明遗迹考察活动,王阳明到过的地方,他和一起参与考察的学者也大都走了一遍。近10年来,绍兴是钱明除生活地杭州外,往来最为密切的城市,绍兴也是钱明除了杭州外,最为熟悉的地方,这一切都是因为弘扬阳明文化。

当天下午,钱明召集了20多位来自各地的阳明学研究者,召开“王阳明行迹地协作交流会”。会议现场发布了2023年阳明心学大会专项课题12项。随后,来自各地阳明行迹地及阳明学机构的代表分别作学术研究成果专题研讨发言。

研讨中的一个小细节是,这场大会的发言顺序是按年龄来排,年长者为先。钱明表示,这也是阳明讲学论道时留下的传统,体现的是平等性。这次交流会最年长的嘉宾早坂俊广先生来自日本,这是他第四次来绍兴,每一次都选择绍兴饭店住宿,美丽的绍兴饭店是他最喜欢的饭店,他也研究绍兴名士张岱,知道饭店历史上曾是张岱家的花园。原来,早在上世纪90年代,早坂俊广就在杭州留学。第一次来绍兴是1996年,他陪同国际著名阳明研究学者、《王阳明大传——知行合一的智慧》作者冈田武彦,寻访王阳明遗迹,那时,冈田已90高龄。

1996年跟着冈田武彦先生寻访阳明遗迹的日本学者,在世的已经不多了。早坂先生现在也已经58岁,他这次能参加“王阳明行迹地协作交流会”,特别有意义,体现了这个协作平台的地域性、兼容性、开放性、平等性。


1745458126802.jpg


东亚阳明文化旅游地图(部分)。 电子地图截屏


1745458138155.jpg


东亚阳明文化旅游地图(部分)。 电子地图截屏


1745458148414.jpg



绍兴阳明故里成心学圣地地标。记者 何雯 摄

阳明学氛围越地浓厚

早坂俊广是日本信州大学教授、人文学部部长。据他回忆,第一次来绍兴,他就到过光相坊新建伯府第,看到了当时仅存的石框门头等遗迹,还去了会稽山阳明洞天。因为喜欢绍兴,同年早坂俊广又自己带着妻子、孩子特地再次来绍兴游玩。2002年,为了考察、探访阳明文化,早坂第三次来到绍兴,也是入住绍兴饭店。早坂俊广对许多绍兴名士都有研究,他在会上交流的研究主题是《周汝登的新安行》。

出生于浙江嵊县的周汝登,18岁时便中秀才,转而求学于山阴王龙溪,拜于王阳明门下,潜心研究阳明学说,在心学研究方面具有很深的造诣。周汝登赴新安讲学,在文化传播、思想交流方面有重大意义。明代李贽曾对新安的风气有所感慨。“歙县人都会做大官,都会做大财主,少有会做大圣人的”,而周汝安走至异地,延续文化思想的行动,无疑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一个地区的传统观念、风俗风气。自万历三十年卓吾之死,王门讲学运动受挫,意味着阳明心学开始进入低潮期。而以周汝登为代表的学者,在这种大趋势之下仍延继着“思想运动”的人与事,对后世传承阳明心学文化仍具有重大的借鉴意义。

据悉,周汝登任职期间,常开设讲学会,讲解王阳明学说,南京任职期间,他还建了规模宏大的阳明祠,周汝登的弟子将他的学说辑录成册,名为《或问》,后又辑入《东越证学录》。年至花甲时,周汝登召集近百人在绍兴阳明祠内讲学。

绍兴作为阳明心学的起源地、传播地,自古出了不少为人所称道的阳明门生,这也是受关注的研究方向。闽南师范大学客座教授张山梁在交流会上,讲了他的研究《王阳明及其后学亲裔与武夷山关系考》。张山梁介绍,绍兴籍阳明门生王畿曾协助阳明先生指导后学,时有“教授师”之称,是阳明先生最为赏识的弟子之一。王畿以实际行动彰显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思想精髓。王畿不厌其烦的求学精神,持之以恒的传道韧劲,为后世学子学习传承阳明文化立下了标杆。“林下四十余年,无日不讲学,自两都及吴、楚、闽、越、江、浙,皆有讲舍,莫不以先生为宗盟。”以武夷山游学为例,张山梁通过研究王畿多篇诗文得知,其在武夷山期间,至少游历了朱文公祠、紫阳书院、天游峰、天游观、武夷宫五地,通过重游阳明先生之路,缅怀先师王阳明。王畿在天游观的墙壁上看到先师当年所作《武夷次壁间韵》,起兴以次韵先生之韵而作诗,自叹“天游指点还吾辈,碧水丹山好共分”。嘉靖三十六年秋,他带着5位学生重游武夷山,在静谧山林间传授阳明心学。

绍兴地标有更大作为

“学习心学、一定要来绍兴;了解阳明,一定要去京城;读懂大明,一定要来我们十三陵。”北京市昌平区明十三陵管理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崔宙鹏表示,绍兴是王阳明心学爱好者及研究者必到之地,这次绍兴之行,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十三陵的大明文化,也绕不过王阳明。“协作平台赋能各行迹地的经济文化社会发展,通过会上的交流发言与风貌展示,宣传地域文化特色,打开行迹地的知名度。通过文化为纽带,在文旅领域各行迹地也会有更多深入的协作。”

“从阳明行迹图上,就可以看到绍兴老城是阳明先生重要的生活地、讲学地,行迹图又以直观的地图形式及文字、图片等综合呈现,基本上覆盖了阳明先生的行迹地域范围,将各地对阳明先生行迹考证的成果串联起来,借鉴比较,提升了研究的专业性与正确性,并为深入开展群众性的阳明文化研学活动提供了重要依据。”浙江省余姚市东海城市文化研究院院长、副教授华建新表示,在这次交流会的前一天,他受邀参加了绍兴三位作者编著的《阳明行迹遗迹图》一书的首发仪式,“从一定意义上说,‘行迹图’大致勾勒出阳明先生的‘心学之路’,对于推动阳明心学的深度研究和阳明文化的不断发展构建了一个重要载体;从学术研究的角度而言,对于增强阳明文化研究的系统性、全面性和实证性是有力促进。”

华建新对绍兴方面扎实推进阳明学研究表示肯定,以往阳明先生行迹地的专家、学者为阳明行迹的研究已经做了很多扎实的工作,在这一基础上,如今行迹遗迹图又有了新的突破。而王阳明行迹协作平台携手共建,将打造一个各地学者都能开放参与的产学研游载体,大家的研究成果、方法、资源都可以在这一平台上交流、分享、学习。他强调,无论是对王阳明本人的研究、后学的研究,以及现今阳明文化的传播、交流,绍兴都是一个重要地标。

“在阳明先生‘家门口’成立协作平台,并展开交流,有利于大家更深入地理解、研究阳明文化。协作平台为各王阳明行迹地交流互鉴、共同发展阳明心学文化提供了重要渠道,是学术交流平台创造文化价值的成功案例。”福建江夏学院阳明学研究院特聘研究员王永年表示,与会学者多元化的研究成果,涉及了六方面的问题,覆盖了人际交往、人地关系、文旅审美、遗迹考证等各方面,将阳明心学的应用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彰显了阳明心学的文化辐射力以及王阳明本人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信息来源:区融媒体中心